樱花“元迎探惜”春花期品种介绍——【白色系】

严春风
2017-02-23
来源:苗多多生态


樱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历史悠久。远在秦汉时期,樱花就已经落户于宫苑之中。到了唐代,樱树已栽植于庭院观赏。然而中国传统以来对樱属植物资源的开发过分强调食用性,忽视观赏价值,对樱花种质资源的研究较少,一直处于次要地位。

近年来,随着国民经济发展,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鉴赏水平的提高,国产野生樱属资源及日本栽培品种,经过了多年的引种驯化和应用,被广泛栽植于庭园和绿地,形成了许多樱花之城、樱花小镇、樱花之乡、樱花主题公园、樱花大道、樱花长廊等樱花景观。但是,由于樱花品种知识匮乏,花期搭配缺乏科学性。

为便于应用,选取盛花期花色分为白、淡粉、粉红、紫红、黄绿五种花色。鉴于染井吉野樱普及较广,本文参照染井吉野樱,根据盛花期将樱属景观资源花期分为元春、迎春、探春和惜春四个应用阶段。

元春:盛花期在立冬至公历元月立春前,花叶同放,花期明显早于染井吉野。此阶段赏樱难于形成较大的人流,但可以“稀”为贵,营造景观特色。

迎春:盛花期在公历二月立春至春分前,先花后叶,花期明显早于染井吉野。该阶段除梅花等寥寥几个树种外基本无花可赏,此时放花充分体现了樱花品种的稀缺性及独特性,其赏樱宣传及造势作用不容小觑。

探春:盛花期在公历三月春分至清明前,近先花后叶,花期接近染井吉野。随着天气的逐渐升温,大量樱花品种陆续开花,时值踏青、赏花、旅游的黄金期,也是赏樱活动的高潮阶段。

惜春:盛花期在公历四月清明至立夏前,花叶同放,花期明显晚于染井吉野。此阶段赏樱高峰虽过,却是意犹未尽之时,是春季赏樱的总结阶段。

一、元春阶段樱花种质介绍

1. 冬樱(小叶樱)C.incisa × parvifolia ‘Fuyu-zakura’

种源:群马县鬼石町大量种植,其“三波川的冬樱”被指定为“天然纪念物”。因其冬春开花,成叶较小而得名。根据其成叶及萼筒的形态确定其中一亲本为豆樱C.incisa

形态特征:落叶小乔木。树皮带紫褐色光泽。嫩枝无毛。成叶卵形,长3~8厘米,宽1.5~4.5厘米,先端尾状渐锐尖形,基部圆形;叶缘重锯齿混少数单锯齿,稍芒状;嫩叶绿褐色,成叶上面深绿有光泽,下面淡绿;叶上面被毛,下面近无毛;叶柄暗红紫色,密生斜上毛;蜜腺生于叶柄上部或叶身基部。花序伞房状1~4花;总苞紫红色,苞片绿色,扇形;总梗极短,春花花梗疏被毛,冬花花梗无毛,短于春花花梗;花径2.2~3.0,冬花略小;春花先端凹裂,冬花无凹而成突尖;花瓣5枚,初淡粉,后白色;雌蕊1枚,花柱无毛,雄蕊30~35枚,雌雄蕊近等长;萼筒管状,红褐色,无毛,春花萼片卵状三角形,秋花萼片卵圆形。成熟果实直径约1厘米,黑色,有甜味。染色体2n=24。

识别要点:春冬两季开花,花白色、单瓣,花梗短、被毛。

冬樱叶部特征(左1)/花部特征(左2、3)

二、迎春阶段樱花种质介绍

2. 尾叶樱C.dielsiana

种源:因叶片长尾尖,像拖了一个尾巴而得名。产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。生于山谷、溪边、林中,海拔500~900米。花量大,生于低海拔山地,变异丰富,便于选育。民间有用核仁入药透发麻疹。

形态特征:乔木或灌木,高5~10米。树皮黑褐色。小枝灰褐色,无毛,嫩枝密被毛。冬芽卵圆形,无毛。叶片平展,长卵状,先端骤尖,长5~14厘米,宽2.5~5.5厘米,基部圆形至宽楔形;叶边有尖锐单齿或重锯齿,齿端有圆钝长柄腺体;幼叶红褐色,成叶上面深绿,下面浅绿;叶上无毛,叶下疏被毛,沿脉密被毛;侧脉10~13对;叶柄长0.8~1.7厘米,密被开展柔毛,以后脱落变疏,先端有1~3枚腺体;托叶狭带形,长0.8~1.5厘米,边有腺齿。花序伞形或近伞形,有花2~6朵,先叶开放或近先叶开放;总苞褐色,长椭圆形,内面密被伏生柔毛;苞片叶状,直径3~6毫米,有长柄腺体;总梗长0.6~2厘米,被黄色开展柔毛,花梗长1~3.5厘米,被褐色开展柔毛;花径1.8~2.6厘米;花瓣5枚,白色或淡粉,卵圆形,先端深2裂;雄蕊32~36,与花瓣近等长,花柱比雄蕊稍短或较长,无毛;萼筒红褐色,短钟状,长3.5~5毫米,被疏柔毛;萼片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,长约萼筒2倍,先端急尖或钝,边有缘毛。核果红色,近球形,直径8~9毫米,核卵形表面较光滑。  

识别要点:萼片反折,长约萼筒2倍;叶、梗、萼均被毛;花柱与花冠近等长;幼叶红褐色;先花后叶等可区别襄阳山樱C.cyclamina

 

尾叶樱树形(上)/花部特征(下左1、2)/叶部特征(下右3、4)

3. 华中樱(康拉樱,单齿樱)C.conradinae

种源:产陕西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西。生于沟边林中,海拔500~2500 米。从南到北分布广泛,变异较大。花期较早,花白或粉色,极具观赏价值。

形态特征:乔木。树皮灰褐色。小枝灰褐色,嫩枝绿色,无毛。冬芽卵形,无毛。叶片长卵状,先端骤渐尖,长5~15厘米,宽2.5~7厘米,基部圆形;边有向前伸展锯齿,中部为重锯齿,齿端有小腺体;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;叶两面无毛;叶脉7~9对;叶柄长6~8毫米,无毛,有1~2枚大腺体;托叶线形,长约6毫米,边有腺齿,花后脱落。先花后叶;伞形或伞形总状花序,1~5朵;直径约1.5厘米;花瓣5枚,白色或粉红色,卵形或倒卵圆形,先端二裂;雄蕊32~43,花柱无毛,比雄蕊短或稍长;总苞片褐色,倒卵椭圆形,长约8毫米,宽约4毫米,外面无毛,内面密被疏柔毛;苞片褐色,宽扇形,长约1.3毫米,有腺齿,果时脱落;总梗长0.4~1.5厘米,稀总梗不明显,花梗长1~1.5厘米,无毛;萼筒钟状,长约4毫米,宽约3毫米,无毛;萼片三角卵形,长约2毫米,全缘,先端圆钝或急尖。核果卵球形,红色,纵径8~11毫米,横径5~9毫米,核表面棱纹不显著。

识别要点:先花后叶,总梗较短,萼片全缘,萼筒钟状,苞片褐色、宽扇形,果红色,叶、梗、萼均无毛,叶缘向前伸直的尖锐锯齿。本种枝、叶、梗、萼均无毛,可区别岩樱C.scopulorum

华中樱花部特征

4. 樱桃C.pseudocerasus

种源:又名莺桃、荆桃、楔桃、英桃、牛桃、樱珠等。产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。生于山坡阳处或沟边,常栽培,海拔200~1700米。本种在我国久经栽培,品种颇多。可食用、药用、观赏。果食用能清热、补血;核仁入药能发表透疹,树皮能收敛镇咳,根、叶可杀虫、治蛇伤,根可调气活血,治妇女血气不和;木材致密坚实。

形态特征:乔木,高2~6米。树皮灰白色。小枝灰褐色,嫩枝绿色,无毛或被疏柔毛。冬芽卵形,无毛。叶片卵形,长5~15厘米,宽3~8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;边有圆钝不整齐重锯齿,齿端有小腺体;成叶上面暗绿,下面浅绿;叶上面近无毛,下面沿脉疏被毛;侧脉9~11对;叶柄长0.7~1.5厘米,被疏柔毛,先端有1或2个大腺体;托叶早落,披针形,有羽裂腺齿。花序伞房状或近伞形,有花3~6朵,先叶开放,花量密集;总苞卵状椭圆形,褐色,长约5毫米,宽约3毫米,边有腺齿;苞片长椭圆形,极小;花梗长0.8~1.9厘米,被疏柔毛,总梗极短;花有浓香,白色;花径1.5~2.5厘米;花瓣5枚,近圆形,先端深2裂,水平开展;雄蕊30~35枚,栽培者可达50枚;花柱与雄蕊近等长,无毛;萼筒红褐色,宽钟状,长3~6毫米,宽2~3毫米,外面被疏柔毛;萼片反折,卵状三角形,长约萼筒一半或过半,全缘;核果近球形,红色,直径0.9~1.5厘米。

识别要点:先花后叶,花量密集,雄蕊发达,有浓香;花序近无总梗,苞片小型,萼片全缘;枝干有气生根;叶缘不整齐缺刻重锯齿;叶柄、花梗、萼筒疏被毛。

樱桃花部特征(上)/叶部特征(下左)枝干特征(下右)

5. 子福樱C.pseudocerasus‘Kobuku-zakura’

种源:因一朵花可结1~3枚果实,寓意多子多福而得名。樱桃与十月樱的杂交品种。

形态特征:乔木。树皮灰褐色。树干基部有气生根,嫩枝被毛。叶卵状渐尖,长7.5~10厘米,宽3~4厘米,叶脉深凹,叶褶皱;叶缘圆钝不整齐重锯齿,齿端锐尖;幼叶黄绿色,成叶上面暗绿有光泽,下面浅黄绿;叶下沿脉有斜向上柔毛;叶柄被斜向上柔毛,具1~2枚腺体;春秋两季开花,伞形总状或伞形,2~4朵;春花花梗长、有总梗,秋花花梗短、近无总梗,被斜向上柔毛;花径2.5~3.5厘米,花瓣20~50枚,白色后变淡粉,先端啮齿或2裂,质厚;雌蕊1~5枚,花柱有时完全退化,无毛;雄蕊30~50枚,花柱与雄蕊近等长;萼筒绿色,钟状,被毛;萼片菱状卵形,质厚,具粗锯齿。成熟果实黑色,有甜味,核近球形,直径5~7毫米。

识别要点:春秋两季开花,春花先花后叶或近先花后叶;花白色,后变淡粉,部分花瓣萼片化、叶化;萼筒被毛,萼片具粗锯齿;树干基部有气生根;叶脉下凹。


子福樱花部特征(上1、2,下1、2)/果实特征(下3)

三、探春阶段樱花种质介绍

6. 东京樱(染井吉野、日本樱花) C.yedoensis

种源:据推测,染井吉野最初是伊豆半岛上的自然种,后传到江户染井村(现东京都丰岛区)的苗圃。早期俗称“吉野樱”,为了区别于奈良吉野山种植的山樱种类,1900年藤野寄命发表文章,将东京上野公园的樱花品种叫做染井吉野。后美国人威尔逊发表了染井吉野来源于江户彼岸C.subhirtella和大岛樱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Speciosa’杂交的猜想,经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院竹中要博士遗传学实验研究,验证了此猜想。日本及我国各地广泛种植。

形态特征:乔木,伞状树形,高4~16米。树皮灰色,平滑。枝条横向伸展,小枝淡紫褐色,无毛,嫩枝绿色疏被毛。冬芽卵圆形,无毛。叶片卵形,长5~12厘米,宽2.5~7厘米,先端渐尖或骤尾尖,基部圆形,稀楔形;边有尖锐重锯齿,齿端渐尖,有小腺体;叶上面深绿色,无毛,下面淡绿色,沿脉被稀疏柔毛,有侧脉7~10对;托叶披针形,有羽裂腺齿,被柔毛,早落;叶柄长1.3~1.5厘米,密被柔毛,顶端有1~2个腺体或有时无腺体。花序伞形总状,有花3~6朵,近先叶开放;花直径3~3.5厘米;花瓣5枚,椭圆卵形,先端下凹,全缘二裂;花蕾淡粉,盛开近白;雄蕊约32枚,短于花瓣;雌蕊1枚,花柱基部有疏柔毛;总苞片褐色,椭圆卵形,长6~7毫米,宽4~5毫米,两面被疏柔毛;苞片褐色,匙状长圆形,长约5毫米,宽2~3毫米,边有腺体;总梗极短,花梗长2~2.5厘米,被短柔毛;萼筒红褐色,管状,长7~8毫米,宽约3毫米,被柔毛;萼片长椭圆状披针形,边有腺齿。核果近球形,直径0.7~1厘米,黑色,核表面略具棱纹。染色体2n=16。

识别要点:树形高大,总梗极短,萼片有锯齿,花梗、叶、萼密被毛,花开繁密。

东京樱树形(上左1)/叶部特征(上左2)/花部特征(下左1、2、3)

7.吉野枝垂C.yedoensis ‘Perpendens’  

种源:吉野樱的垂枝品种。大岛樱与垂枝大叶早樱C.subhirtella ‘Pendula’杂交而来。

形态特征:落叶乔木。枝条与吉野相似,小枝粗壮,水平略下垂,嫩枝有毛。成叶卵形;背面有毛,脉上尤密;叶柄有斜上毛,蜜腺着生在叶柄上端。花序伞形,有花3~4朵;花瓣5枚,淡粉;花柱的下半部有斜上毛;花梗被毛;萼筒被毛,萼片多数生有锯齿。

识别要点:形态与染井吉野相似,小枝粗壮,水平略下垂。

吉野枝垂树形(左1)/花部特征(左2、3)

8. 野生早樱C.subhirtella  var.ascendens

种源:产我国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四川、重庆等地,也分布日本、朝鲜半岛中南部,海拔600~1200米。本变种生长势旺,寿命长。

形态特征:大乔木。小枝细而密生。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5~11厘米,宽1.5~4厘米,侧脉10~14对。伞形花序,有花2~5朵,花量繁密;花径1.5~2厘米;花瓣5枚,淡粉;花柱被毛;苞片花后脱落。萼筒壶状;核果卵球形,黑色,果肉厚;果核较小,核表面棱纹不显著;果梗长1.5~2.0厘米,被开展疏柔毛,顶端稍膨大。染色体2n=16。

识别要点:形态与大叶早樱(江户彼岸)相似,但其花期早,树形高大,抗性强,小枝细密,叶大、花小、花柱被毛,无二次开花现象。

野生早樱树形(上左1、2)/叶部特征(上左3、下左1)/花部特征(下左2)

9. 十月樱(御会式樱)C.subhirtella ‘Autumnalis’

种源:在春季及秋季10月份前后开花。为小彼岸C. subhirtella ‘Subhirtella’(豆樱与江户彼岸的杂交种)与其他樱花的三倍体杂交种。

形态特征:落叶小乔木,伞状。树皮灰棕色。枝条柔软,嫩枝密被毛。成叶卵状,长3.5~5.5厘米,宽2~2.5厘米,先端尾尖;叶缘重锯齿或单锯齿,齿尖有腺体;幼叶浅褐色,成叶绿色,两面被毛,下面脉上尤密;叶柄密被毛,叶基1~2枚具短柄腺体。春秋两季开花,春花近先花后叶;花序伞形,着花1~3朵;几无总梗,密被毛;花径1.9~3厘米,秋花较小;花瓣10~16枚,细长,先端啮齿状;花色不均,淡粉至白;雌蕊1~2枚,雄蕊40~60枚,雌蕊高于雄蕊,花柱上部光滑、扭曲,下部及子房上部生有斜上毛。萼筒红褐色,壶形,疏被毛;萼片卵状三角形,有锯齿,秋季萼片匙状。染色体2n=24。

识别要点:春秋两季开花,筒状壶形,萼片有锯齿;几无总梗,花梗密被毛;花重瓣,瓣细长,先端啮齿;花柱上半部分扭曲;秋花花量少,花梗短。市场上有将花色较深的称为玫瑰十月樱,但多数不做细分。

十月樱树形(上左1)/叶部特征(上左2)/花部特征(下)

10. 山樱花(野生福岛樱)C.serrulata

种源:产黑龙江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等地。生于山谷林中或栽培,海拔400~2000米。日本、朝鲜也有分布。该种分布广泛,性状变化较大,幼叶色及花色变化丰富,是很多栽培品种的亲本。核仁入药可透发麻疹。

形态特征:乔木,高3~8米。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。小枝灰白色或淡褐色,无毛。冬芽卵圆形,无毛。叶片卵状,长4~9厘米,宽2.5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有侧脉6~8对;叶边有渐尖单锯齿及重锯齿,短芒状,齿尖有小腺体;幼叶褐色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;叶柄长1~1.5厘米,无毛,先端有1~4枚圆形腺体;托叶线形,长5~8毫米,边有腺齿,早落。花叶同放,花序伞房总状或近伞形,有花2~5朵;花径2~3厘米;花瓣5枚,卵形,先端下凹,白色稀淡粉;雌蕊1枚,花柱无毛,雄蕊约38枚,花柱与雄蕊近等长;总苞红褐色,长卵形,长约8毫米,宽约4毫米,外面无毛,内面被长柔毛;苞片褐色或淡绿褐色,叶状,长5~8毫米,宽2.5~4毫米,花后脱落,边有腺齿;总梗长5~10毫米,花梗长1.5~2.5厘米,无毛;萼筒管状,长5~6毫米,宽2~3毫米,无毛;萼片卵状披针形,长约5毫米,先端渐尖或急尖,边全缘。核果球形或卵球形,紫黑色,味苦,直径8~10毫米,表面光滑。

识别要点:花叶同放,花瓣白色、先端2裂,萼片全缘,全体无毛。

山樱花树形(上左1)/花部特征(上左2,下左1、2、3)

11. 大岛樱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speciosa’

种源:因原产日本伊豆大岛及诸岛而得名,有学者认为是毛叶山樱花(霞樱)C. serrulata var. pubescens的岛屿型变异。许多日本晚樱的品种由其选育而来。其材质坚硬,长势旺盛,叶含有香豆素苷,具有独特香气,可做樱花饼。

形态特征:落叶乔木,伞状。树皮紫黑或灰紫色,横生皮孔显著。嫩枝粗壮,淡褐色。嫩芽颜色多为褐色带绿色,也有纯绿色,绿色带红紫色;成叶两面无毛,卵形,长9~13厘米,宽5~7厘米,先端尾状锐尖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,叶脉7~9对;叶缘尖锐重锯齿,齿端长芒状;表面浓绿色,背面淡绿色有光泽;叶柄长2~3厘米,上端有1~2个蜜腺,无毛。花叶同放,少数先花后叶;伞形至伞房状花序2~4花;总梗明显,无毛;苞片绿色,长5~9毫米;花有芳香;花瓣5枚,似可对折,无啮齿,质薄;花径4.2~5.5厘米;花白色,盛开花心变红,纯正的大岛带黄绿色;雌蕊1枚,无毛,雄蕊24~32枚,花柱与雄蕊近等长;萼筒绿褐色,管状,长约7~8毫米,无毛;萼片披针形。成熟果实黑色,多有酸甜味,也有个体强苦味;果卵球形,先端稍尖,直径约12毫米,果核表面平滑。染色体2n=16。

识别要点:花有香味,除总苞内侧外均无毛,花白色,伞房花序,萼筒管状,萼片披针形,叶较大,叶锯齿芒状。国内有企业从野生大岛樱中选育出适合华南地区栽植的种质,命名为“小乔”。

大岛树形(上左1)/花部特征(上左2,下左1、2、3)

四、惜春阶段樱花种质介绍

12. 白雪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Sirayuki’

种源:盛开时花白如雪而得名。于1908年日本东京荒川堤发现,由三好学命名。本品种是日本晚樱里毛被比较多的一个品种,推断为某日本晚樱与江户彼岸的复杂杂交所得。

形态特征:落叶小乔木,宽卵状。大枝横曲,小枝多数较细,斜上生长。嫩叶褐色,成叶长6~11厘米,宽3~5厘米,长卵状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钝形;叶缘重锯齿或单锯齿,先端芒状;表面黄绿色带暗绿色光泽,主脉上被长毛,背面淡绿色带白色;叶柄长1.5~2厘米,紫红色,幼时被毛;腺体紫红色,1~4枚,着生在叶柄上端或叶身基部。花叶同放;伞形状花序2~4朵;花径约4.5厘米;花瓣5枚,近圆形,无褶皱,先端浅2裂,无啮齿,纯白色;雄蕊29~42个,雌蕊1个,花柱无毛,花柱与雄蕊近等长;总苞长约8毫米,绿色先端带红褐色,外面无毛;苞片长约5~8毫米,绿色;花梗较短,密被柔毛;萼筒绿色,宽钟形,被毛;萼片宽卵状,有锯齿。

识别要点:花白如雪,花瓣近圆形,先端无啮齿;花梗密被毛;萼筒宽钟形,萼片宽广有锯齿;叶柄腺体紫红色、较小;苞片绿色、较大,可区别薄墨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Nigrescens’。狩衣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Kariginu’、翁樱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Okinazakura’与白雪非常相似,疑为同一品种,今后有整理检索的必要。

白雪花部特征(左1、2、3)

13. 骏河台匂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Surugadai-odora’

种源:东京荒川堤骏河台栽培的浓香型品种。为野生大岛樱的变异。

形态特征:落叶乔木,瓶状。树皮紫褐色。枝条无毛,稍微斜向上伸展。嫩叶暗褐色,成叶上面深绿,下面淡绿,两面无毛;叶长卵状,长8~13厘米,宽4~6厘米,先端尾状锐尖,基部圆形或钝形;叶缘单锯齿,齿端芒状;叶柄长3~4厘米,上端有2~3个蜜腺。花叶同放;伞形至伞房状花序,2~4朵;花有浓芳香;花径3~4厘米;花瓣5~10枚,白色,边缘略粉;雌蕊1枚,花柱稍低于雄蕊,无毛;雄蕊37~45枚,有旗瓣,花丝白色,末花期变紫红;总苞卵状,外侧无毛内侧密被毛;苞片扇形、绿色,有腺齿;总梗明显,无毛;萼筒长钟形,无毛;萼片长卵状,上半部有锯齿。

识别要点:花叶同放,花白色、单瓣有旗瓣,有浓香;总梗明显;萼片有锯齿;花梗、萼筒无毛。

骏河台匂树形(上左1)/花部特征(上左2,下左1、2)

14. 仙台枝垂(山樱枝垂)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Sendai-shidare’

种源:日本古老的栽培品种,1973年大井次三郎在小石川植物园有栽培记载。其中一亲本为大岛樱。

形态特征:落叶小乔木,树高4米左右。枝条横向伸展,先端次第下垂,树枝弓形向下曲。嫩叶绿色带黄褐色,成叶表面浓绿色有光泽,背面淡绿色带白色,两面无毛;叶长卵状倒披针形,先端长尾尖,基部圆形至钝形;叶缘单锯齿混少量重锯齿,齿端长芒状;叶柄无毛,上端具2枚腺体。花叶同放;伞形花序,2~5朵;花径3~4厘米;花瓣5枚,先端有啮齿,质厚;花白色,外面先端微带淡粉色;雌蕊1枚,雄蕊38~45枚,花柱低于雄蕊,无毛;总苞卵状,上部红褐色,下部绿色,外侧无毛,内侧密被毛;苞片扇形,绿色,无毛;总梗较短,无毛;萼筒管状,无毛;萼片披针形,与萼筒近等长,全缘,偶有少数锯齿及缘毛。果成熟时黑色,直径约8毫米。

识别要点:枝条拱形下垂;叶芒状锯齿,幼叶红褐色;花白色,单瓣;花梗、萼筒无毛;花柱低于雄蕊。

仙台枝垂树形(上左1、2)/花部特征(下左1、2、3)

15. 白妙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Sirotae’

种源:东京荒川堤的古老栽培品种。

形态特征:落叶小乔木,高5~7米,伞状树形。树皮灰棕色。枝横展。嫩叶黄绿色带褐色;成叶表面浓绿色,背面淡绿色带白色;叶卵壮,先端长尾状锐尖,基部圆形;叶缘重锯齿,齿端有长芒,侧脉9~12对;叶柄长2.5~3.5厘米,上端2枚腺体;叶柄长2.5~3.5厘米;托叶长,多分叉。花叶同放;伞房花序,着花4~5朵;有芳香;花径3.5~4.5厘米;花瓣10~20个,卵圆形,先端凹裂,白色,外侧花瓣先端微粉,花瓣谢落前变粉;雌蕊1个,花柱无毛,雄蕊22~35个,花柱与雄蕊近等长;总苞长约1.5厘米,淡绿色带红紫色;苞片长约1厘米,绿色;花总梗长约2.5厘米,小花梗长约2~2.5厘米;萼筒长钟形,约7毫米;萼片卵状披针形,长约9毫米,少数有锯齿及缘毛。成熟果实紫红色,味酸,球形,直径0.6~0.8厘米。为三倍体植物,染色体2n=24。

识别要点:本品种花色白、花大而密、重瓣、有芳香,树势强健、枝条粗壮,花期早于关山、普贤象等晚樱品种。另一品种“雨宿”C.serrulata var.lannesiana ‘Amayadori’与其极为相似,但其花梗较长,花下垂开放。

白妙树形(上左1、2)/花部特征(上左3,下左1、2、3)

16. 郁李C.japonica

种源:产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从华北到华东、华南广泛分布,日本、朝鲜也有分布,海拔200~800米。种仁入药名郁李仁,有降压作用。喜阳耐寒,抗旱抗湿能力均较强,可分株、压条繁殖。

形态特征:灌木。小枝纤细、灰褐色,嫩枝绿色或绿褐色,无毛。三芽并生,冬芽卵形,无毛。叶卵状或卵状披针形,长3~7厘米,宽1.5~3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5~8对;叶缘缺刻状尖锐重锯齿;叶上面深绿,下面淡绿,上面无毛,下面无毛或沿脉疏被毛;叶柄0.2~0.3厘米,无毛或疏被毛;托叶线形,长4~6毫米,早落,有腺齿。花叶同放;1~3朵簇生;花径约1.5厘米;花白或淡粉;雄蕊32枚,花柱与雄蕊近等长,无毛;花梗5~12毫米,无毛或疏被毛;萼筒漏斗状,无毛;萼片反折,卵状,长于萼筒,先端园钝,有细齿。成熟果实紫红,核光滑,直径约10毫米。染色体2n=16。

识别要点:灌木,三芽并生,花叶同放;1~3朵簇生,叶卵状或卵状披针,形萼片反折,长于萼筒。

郁李树形(上左1)/花部特征(上左2、下1、2)

樱花花色丰富,富于变化,很多品种在始花期和末花期都不尽相同,花心与花缘也不一样,本文的花色只是一个感性划分。因笔者水平有限,对颜色的理解也有一定出入,收录错或遗漏了部分优良樱花种质资源,还望谅解。

致谢:在笔者樱花种质资源采集、拍照过程中,广东天适集团、福建永福茶园、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、南平森科种苗有限公司、福建来舟林场、湖南苗多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、湖南长沙森林植物园、湖南长沙李彪先生、武汉东湖樱花园、武汉大学、温江大水牛园艺场、江西故田樱花陈桂平先生、南京林业大学、无锡鼋头渚公园、溧阳锡舒园林有限公司、溧阳锡惠园林景观有限公司、安徽龙山樱花、全椒司家朋、黄山叶新忠和蒋月生先生、广德彩林香雨苗木有限公司、上海顾村公园、上海辰山植物园、上海植物园、棕榈园林耿树云老师、浙江省林科院、杭州植物园、浦江雨露花木场、宁波植物园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、宁波市林场、宁波绿野山庄、宁波杖锡花木专业合作社、宁波洞桥国苗花木场、余姚市四明山国锋苗木场、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、宁波市鄞州区天童林场等单位及个人为笔者提供了无私帮助;南京林业大学王贤荣教授、武汉东湖樱花园王青华老师、北京玉渊潭许晓波教授、广东天适集团胡晓敏博士、浙江林科院徐梁老师、金地房地产南京公司李永博士、溧阳锡舒园林有限公司余帮俊老师、湖南长沙李彪先生等为笔者提供了文字资料;南京林业大学邓绍勇提供了部分尾叶樱照片。

在此,对上述及被笔者疏忽遗漏的单位和个人一并表示衷心感谢!

【参考文献】:

[1] 王贤荣.中国樱花品种图志[M]. 北京: 科学出版社, 2014.

[2] 王贤荣,张琼, 李蒙, 尹贤贵. 樱属观赏品种分类研究[J].顾村樱花论坛文集, 2013: 1-8.

[3] 王贤荣.国产樱属分类学研究[D].南京: 南京林业大学, 1997

[4] 王青华,柳新红,徐梁.中国主要栽培樱花品种图鉴[M]. 杭州: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, 2015

[5] 溧阳市锡舒园林景观有限公司.锡舒园林樱花[OL]. 无锡: http://www.xsylyh.com

[6] 俞德竣,李朝銮等. 中国植物志(第38卷)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 1986.

[7] 张杰. 樱花品种资源调查和园林应用研究[D]. 南京林业大学, 2010.

[8] 何宗儒. 盛世赏樱攻略[M]. 北京: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 2014.

[9] 张艳芳. 樱花欣赏栽培175问[M]. 北京: 中国农业出版社, 2010.

[10] 靳晓白,成仿云,张启翔.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(第八版)[M]. 北京:中国林业出版社, 2009.

[11] 向其柏,臧德奎,孙卫邦.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(第七版)[M]. 北京:中国林业出版社, 2006.

[12] 冈田让,本田正次,佐野藤右卫门.樱大鉴[M]. 东京: 文化出版局, 1975

[13] 川崎哲也,奥田实,木原浩.日本の樱[M]. 东京:山と溪谷社, 1993

[14] 大场秀章,川崎哲也,田中秀明. 新日本の樱[M]. 东京:山と溪谷社, 2007

[15] 藤本俊雄.日本の樱(增补本)[M]. 东京: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, 2009

[16] 吴剑.樱花与日本文化探析[D].哈尔滨: 哈尔滨大学, 2013.

原作者系浙江宁波鄞州区林业技术管理服务站工程师严春风老师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阅读4294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评论...